7月9日至11日,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春耀兵团” 大思政课创新团队、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考察团和马院青年兵团精神研学实践团走进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以实地研学、跨院交流、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屯垦热土上探寻精神根脉,让家国情怀在基层实践中落地生根。
探寻屯垦脉络:在历史长河中触摸精神印记
实践团队的红色研学之旅,从解码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的“时空档案”开始。这座以“西域屯垦 源远流长”“千秋基业 奠定辉煌”“改革发展 再创佳绩”“精神永续薪火相传”为主题的展馆,通过450余件实物展品与700余幅历史图片,铺展开跨越千年的屯垦长卷。团队成员在此驻足良久,从汉代屯垦遗址的考古发现到当代三师的棉田图景,清晰触摸到兵团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如何从历史走向现实。
走进唐王城千年屯垦文化体验中心,科技感与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红色环形建筑的设计引人深思:环形轮廓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阳光透过玻璃幕墙,与展馆入口“民族团结”浮雕交相辉映。“屯垦固边保家园”“民族融合共复兴”“粤新同心齐发展”三大展区,正用实物、图片与多媒体展开时空对话。团队成员在VR体验中触摸唐代垄作的纹路,在数字沙盘上比对古今巡逻的轨迹,在科技与历史的交融中,真切触摸到千年屯垦精神在三师延续的脉动。
在五十团团史馆,325张历史图片与128件实物展品全景呈现团场发展脉络。五十团夏河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团史馆讲解员姑再奴·沙吾提动情讲述余汉成坚守边疆42年的行医故事、张耀华照顾病妻的感人事迹,以及各族职工共垦盐碱地的团结往事。建团初期的铁锹、马灯与地窝子模型,生动还原军垦战士“战天斗地”的创业场景,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扎根边疆、团结奉献”的精神内核。
跨院协同研学:在规划蓝图中触摸发展脉搏
在师市团委的组织下,实践团队与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赴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教育关爱基层服务践行团联合开展研学活动,共同参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城市规划馆。在“千年屯城”“丝路要城”“绿洲新城”三大主题展区,通过全息投影、智能沙盘等现代展陈技术,团队成员全面了解图木舒克市从戈壁荒滩到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及“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
参观过程中,两学院团队结合专业特色交流感悟。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薛筠铮在“丝路唐王城·屯垦新绿洲”主题展前感慨,从唐王城屯垦遗址到现代城市框架,“共建精神家园”展区里的历史与当下,正是兵团精神的生动延续;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弋昱轩则关注“共享绿洲城市”中产业与生态资源展示,“这里的特色资源规划与我们专业的生态化工应用方向高度契合,让人看到技术服务兵团发展的具体路径。”跨学科视角让这场参观既有精神传承的深度,又具实践落地的温度。
红色课堂进社区:在童心世界播撒爱国种子
“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代表着革命先烈的鲜血……”锦绣街道天福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里,红色故事与童心碰撞出温暖火花。团队成员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解国旗、国徽的含义,示范红领巾的规范佩戴方法,手把手教小朋友整理红领巾。活动中,实践团队还向孩子们赠送了精心准备的文具套装和爱国主义主题书籍。
维吾尔族小朋友说:“谢谢石河子大学的哥哥姐姐,我知道了红领巾的意义,以后会好好爱护它。”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了兵团精神的熏陶。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化了对兵团精神的理解,更在服务基层中践行了青年使命。下一步,团队将梳理实践成果,把这些带着屯垦记忆的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课教学素材,让红色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扎根生长。
(来源: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服务团)
(二审:梁靖 三审:徐学彬 终审:俞世仲)